這本書30出頭歲的時候買的,看不懂,所以沒什麼印象,現在40多歲了,再重讀這本書,感覺特別的深刻,或許因為作者寫這本書的時候也是40多歲,可以用「心有戚戚焉」一語來解釋我的感受。
莊周夢蝶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在夢裡一切都是那麼的真實,所以你追逐你認為應該擁有的,你痛苦你不該失去的,你難過你經歷的苦惱,如果你知道「人生如夢」的話,你還會同樣的認真來玩這場遊戲嗎?或許會,也許不會,或者你要辯論"我的人生不是夢",不管怎麼樣,游走在不同人生的靈魂卻因夢而得到了真實,找到了意義。如果你還年青,不了解我所說的,別急,時候會到的。
物固相累,二類相召。 -- 山木
這是重讀這本書所得到最大的啟發,人生的起伏、成敗、功過...這些事情看起來好像都是相生的,「福禍相生」這句話常讓我懷疑人是不是應該要追求成功追求幸福?萬一這些追求同樣惹來災禍那怎麼辦?書中提到了莊子眼中人生的二條環鍊:是非之鍊、得失之鍊、利害之鍊,重點不是:不要是非做個鄉愿的人,不要得失做個無所求的人,不要利害做個離群索居的人,重點是「不要落入鍊中而不自拔」,從螳螂捕蟬的故事裡說明了鍊形成的原因,當你眼中只看著跟前的利益,你很可能已經落入鍊中而不自知,如果人可以時常提醒自己是否被個人無止境的慾望所控制了,或許這樣就可以遠離災禍。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 -- 養生主
在資訊爆炸的今日世界,很多人會拿這句話來解釋人不需要讀書,因為以有限的生命追隨無盡的知識是不可能的。對於這個謬論我要解釋一下莊子真正的意思(以我所了解的他),首先是「知」的真正涵義是什麼?「知」並非像我們今天所謂的「獲得資訊」,知的目的是尋求「智慧」,而面對無邊的智慧,我們要永遠抱著一顆崇敬的心來追隨,這樣你的人生會比較容易得到幸福。
人生的大夢,你在我夢裡,我在你夢中,祝大家有個好夢。
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
人生因夢而真實
2009年12月22日 星期二
閱讀的真正內涵在於對話
-- 不用讀完一本書的讀後感
我想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大震撼是打破「開卷有益」的迷思,當你打開一本書,如果是壞書,你等於在有限的生命中,拒絕了另一本好書,這帶出了另一個重點「廣泛的閱讀」並沒有辦法提昇你的文化素養,除非你了解你所讀之書的定位。
再者「讀過」與「沒有讀過」的界限何在?你是不是常有讀完一本書卻完全不記得書中內容的經驗呢?如果你忘了,那算不算讀過?以我們有限的記憶能力,讀完一本書所留下的片段是取決於在閱讀經驗中你是否敞開心胸與作者對談(當然這是指有用心寫作的作者),這些片段都存留在你的內在圖書館,而你的眼光與思維模式完全由你內在圖書館所決定。
「書」從何而來呢?作者嗎?不全然,是在某個時間點的作者,而在那個點,作者的內在圖書館決定了書的內文,而作者的內在圖書館是一個社會的集體圖書館的縮影不是嗎?這點強調了作者一開始提出了解一本書在文化上整體的方向與定位比了解它的文本來得重要。
一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書本身,而在於與書有關的討論,討論書的人所談的已經不是那本書,他們談的是自己,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寫的是我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殘留在我記憶裡的東西,這篇評論是我的,不屬於原作者。
沒讀過一本書怎麼討論?我想從兩個方向來談,第一是書中提到與非洲部落討論哈姆雷特的故事,我們的思維模式是受限於文化的,當你發現部落的人沒辦法接受鬼魂的觀念,你會開始察覺自己的文化制約,部落的人讀過哈姆雷特沒有?第二是讀過的定義,我們大多數的人在小時候都看過西游記,對故事也都耳熟能詳,但是讀過原本的人有多少?那我們算不算讀過了那本書?答案在上一段的第一句話。
"書藉會刺激讀者思考,但也同時會讓讀者遠離其自身最原創性的東西。" p.230
其實不然,只要你用心的與自己、與作者、與社會對談,新的閱讀經驗會為你帶來美好的生活。
"真正重要的是談論自己" p.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