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從快樂的小孩看見快樂的父母

最近有兩個同事家裡都剛添了新生兒,雖然是喜事,可是看他們每天來上班都帶著黑眼圈無法集中精神,事情越做越多,真是為他們担心,可是我能為他們做什麼呢?當他們問起我以前是怎麼走過來的,我說是運氣,兩個小子不吵不鬧,兩個月左右就睡過夜了,加上太太很細心,所以啦,我猜他們一定很想揍我。

沒想到昨天在公司內部的網路上找訓練教材的時候,發現過去一個月內網上人氣最高的影片竟然是上個月Dr. Harvey Karp 來做的兩小時演講,主題是:The Happiest Kids on the Block。看來這問題公司早就想到要幫員工遍尋名醫秘方了,不過這邏輯想起來也很簡單:小孩快樂,父母就快樂,父母去上班精神就不錯,老闆當然也就笑嘻嘻。

從 Dr. Karp 的兩小時課程裡,我發現原來是以前我們做對了一些事情,所以小孩才不哭不鬧,這些都是經過科學跟臨床實驗的,看起來可行性很高,對大家應該會很有幫助。當然我們也做了一些不該做的事,比如說跟小朋友講道理,哈!還好都是一些小錯,我想應該沒什麼關係吧。他提到去年MIT已經開設了The Happiest Kids Educator Class,他正在大力推廣跟培訓師資中,說不定在台灣已經有人在翻譯了。

一開始他放了兩個影片:

30秒嬰兒止哭術。

第一個影片裡是使用嬰兒的安靜反射(calming reflex)原理 ,用五個步驟(The 5S’s):Swaddle, Side/Stomach, Shush, Swinging, Suck,馬上可以讓哭鬧的寶寶安靜下來,只要是健康狀況良好的嬰兒,成功率百分之九十以上。他開玩笑說,有一次他去一個高中教這個,一個高中生回家去試了他姐姐的小孩,結果變得很臭屁。在這個影片裡面你也可以發現,這位爸爸不疾不徐,因為他知道該怎麼做,哈哈,真是快樂的爸爸啊,還有媽媽也得意的在旁邊拍影片。

Dr. Karp還說明,這個要爸爸做比較有效,因為男生手長,比較有力可以一手穩穩的握住寶寶。我回想起,原來以前我在做這些事是有道理的,哈哈。

三歲野蠻小孩的教育問題。

第二個影片是保險套的廣告,不過他強調那不是重點,他說四歲以前的小小孩是野蠻人(Caveman),你只要了解怎麼跟野蠻人打交道,就可以學會跟小朋友相處。別跟他們講道理,因為他們的左腦,就是講道理有耐心文明的那半邊還沒長好,所以父母親要用右腦跟小朋友溝通,就是情緒跟無理頭的方式,他提到一個複製三分之一情緒的技巧很有效,用大人可以了解的方式來說明:當你的朋友跟你說:我失業了。你怎麼回?「早就跟你說要及早做好準備,你就是不聽,現在果然就失業了吧。」你是不是很想把杯子丟過去?相反的,你只要回:怎麼會這樣?加上聲音表情,你就是他最好的朋友。他還有說明一些方法可以讓惡魔變天使,基本的觀念是,其實他們也是想當天使的,因為我們不了解他們的心理,所以把小朋友逼成惡魔了,我個人倒是覺得醫生本人是個有天份的小鬼頭。

結尾的時候他說,小孩難帶的主要原因多半是大人用自己的思維來套在小孩身上,結果兩邊都不高興,如果換個角度,大人稍微(不是全部)配合一下小孩的需要,這就會教出健康快樂又有好習慣的小孩,當然家庭也就會跟著快樂。

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談興趣

最近跟一些年青人談起未來,我發現大家對自己能力的增長都很在意,可是卻不是很清楚要往那個方向去努力。從丁型人的思維方向來看,要「一門深入」不難,只是「選那一門?」是個問題,如果不知道如何選擇,那不如反過來看,學會放棄也可以,只是放棄也是個大學問啊!特別是對字典裡沒有「放棄」的這一代年青人來說,到最後就變成:什麼都想要,卻什麼都要不到!

喜歡不等於興趣

我經常喜歡問小朋友一個問題:「你對什麼有興趣?」經常得到的答案是:「我喜歡。。。」把喜歡跟興趣混為一談是大家最常犯的錯誤,沒錯!喜歡的東西要轉成興趣比較容易,可是大部份的人喜歡一件事只是享受對那件事的幻想,真正深入的時候就不喜歡了,比如說:彈吉他,哇!自彈自唱好帥,好出風頭:這是還沒開始學之前的想像,所以我喜歡彈吉他,等去上了課開始練習的時候,手練到長繭,還可以忍受,可是練了幾個月都沒有進步的時候呢?「我覺得自己沒有天分」「我沒有興趣了!」聽起來很熟悉吧。

興趣是以知識為基礎的

彈吉他的例子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我幫你分析一下,當有一件事情讓你想去學,表示你的好奇心已經累積到某個程度,到你必需要去滿足這個好奇心了,非常好!好奇心是興趣的開端,然後開始去滿足這個好奇心,你可能去朋友那裡偷學,去買書自學或去報名上班跟老師學,不管那一種,你開始了解更多吉他的知識,你會知道吉他發聲的結構基礎,你要學會讀譜,指法。。。這些知識滿足了你起初的好奇心,可是會引你進入更深一層的好奇心,知道的越多會有越多的疑問,然後你會碰到瓶頸。

時間與能力

這個滿足好奇心的過程就是知識累積的過程,它會讓你有成就感,讓你入迷,接著考驗會跟著來:

考驗一:沒時間

隨著你排山倒海而來的好奇心,要滿足他們,要花不少的時間,可是即使你再怎麼努力的增進工作效率,你還是會遇到要準備考試,要打工賺錢,要陪男or女朋友,要跟好友去打屁的時間,你會開始質疑:值得花這麼多時間在這上面嗎?我以後的工作又用不上,這又沒辦法幫我賺到錢(如果你有經濟的壓力)。

考驗二:能力不足

有時候不是時間的問題,是能力不足的關係,因為平常時沒有閱讀的習慣所以書看不懂,因為以前沒學過樂理,所以譜看不太懂,或是嬌生慣養手指不夠力,有些東西必需要讀原文書,而你英文不好的話。。。如果你沒辦法克服這些能力的限制,你會以為是自己沒有天分而放棄,其實誰天生就會這些東西呢?

從培養興趣開始累積實力

從我的經驗來看,程式寫不好,多半是英文不好加上數學不夠強,英文不好你的變數與函數命名就詞不達意,整個程式的可讀性就下降,當然沒辦法進步,數學不夠強,一個可以用簡單公式處理的程式,你非得要用 if else if ... 加上 loop 就變得不倫不類。所以想要精進,就必需要從培養興趣開始,在滿足好奇心的過程當中增加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面臨瓶頸時,不要在意喜不喜歡,專注在要達到的目標上,畢竟要具備別人所不會的能力很多時候你要做不喜歡的事才可以。

放棄的智慧

面對未來,我建議大家去思考在培養興趣的過程中所牽涉到的知識與能力層面,不要太在意能不能賺到錢,或喜不喜歡,如果遇到瓶頸走不下去決定放棄的時候,一定要知道自己是那裡不足,時間不夠的話可以細水長流,慢慢進步,能力不夠的話可以先停下腳步,等補足以後回頭再來,千萬不要不曉得自己是怎麼開始又怎麼放棄的,那樣的話就是浪費生命了。

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教育的靈魂

最近從觀察小孩學校的活動發現幾個有趣的事情,這個發現是從一個問題開始的:

台灣的學制基本上是抄襲美國的,那為什麼改到後來,會變成人人批評的那樣呢?到底是缺了什麼?

比較一下我的小孩,跟我妹妹的小孩,除了都很愛看電視打電玩以外,很明顯有幾項差別,而這就是美國教育系統裡所強調的東西,我把它稱為教育的靈魂。

表達自己
從幼稚園開始,不管小孩做什麼事,老師總是在旁邊問你畫的是什麼?你做的是什麼?然後聽小朋友說。上了小學,每天要交的是讀書報告,每天看30分鐘的課外讀物,寫下來你的看法。在學校每星期要寫下來,你這個星期學了什麼。所有的活動,就是要小朋友學會觀察,而且在觀察之後表達自己的看法。

尊重他人
在學校裡最重要的紀律是尊重他人,為什麼?當有人表達自己的時候,即使你不同意,即使他的邏輯有問題,尊重是一個基本的態度,因為有一天你也可能會犯錯,不是嗎?而且當你可以自由的發表你的想法,甚至於不成熟的想法,這樣才有辦法在沒有恐懼的環境下養成創新的習慣。

溝通協調
很多人以為會表達自己然後尊重別人就是溝通了,其實協調是溝通的目的,兩個從不同角度看都對的意見,最後可以折衝,雙方都同意對自己不是最佳的方案,這個過程需要更多的技巧,如果只是聽聽大家的意見,然後用不管如何用投票解決,那真太容易了。在學校裡很多事情看似很麻煩,有時候想你們校方自己決定就好了,其實這是在訓練小朋友基本的民主素養。

我覺得這三件事不但是教育的靈魂,也是做為一個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現代人所應有的基本素養,接著問題來了:
如何培養自己具備這三種能力?
如果台灣的教育欠缺的只是這個靈魂,會不會想辦法補足這個部份就可以解決大部份的問題呢?
上面這個問題的辦法要如何推廣出去呢?

這值得好好來想想。

2011年3月5日 星期六

有關丁型人

 

決定未來的10種人 一書裡面提到T型人是創新的關鍵。

什麼是T型人?具備專業技能並且可以擔任跨領域溝通角色的人。用一句中文來解釋就是:

一門深入,觸類旁通。

在中文裡""這個字與T最接近,腳下這一小勾有錨的穩定意思,而且發音 Ding 字尾為英文進行式的涵義,所以丁型人的特質就是:

一門深入,觸類旁通追究核心

我要支持想成為丁型人的朋友往這條路前進。加油!